护理学院
学校主页 |  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  English
 首页 | 学院概况 | 教学机构 | 师资队伍 | 课程建设 | 党团建设 | 学生管理 | 研究生教育 | 教学资源 
学科建设
 
当前位置: 首页>>学科建设>>研究方向>>正文

遵义医科大学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2023年)-护理专业学位(1054)


2024-04-12 11:01   审核人:

遵义医科大学

学位授权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3年)






202436



本年度通过实施学科方向带头人目标责任制,强化学科方向目标建设与管理,促进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2023年护理学获中国软科学最好学科排名29位“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护理学获评B+(排名第44位),附属医院护理学科全国STEM值排第75,均贵州省同行业前列。具体进展报告如下:

一、目标与标准

(一)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需要,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质、专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遵守学术道德,恪守学术规范;掌握护理专业扎实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科护理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研究解决临床护理实践问题;具有正确职业价值观和团队合作精神;能独立从事临床专科护理、护理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专科型护理人才。

(二)学位标准

完成培养方案所规定的全部学习任务(包括课程、临床实践、学术活动、教学科研训练)和论文答辩,成绩合格,修满规定学分,达到下列条件者,授予护理硕士专业学位: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纪守法,品行端正,严谨自律,身心健康,爱岗敬业。

2.热爱学术研究,具有严谨的科学作风和求实的科学态度,遵守学术道德,恪守学术规范和医学伦理

3.掌握本专科领域的临床护理知识和临床护理技能;关注本专科领域发展前沿及热点,并能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中。

4.熟练检索、阅读、分析、理解专业相关专著、论文、资料、专利及网络资源,具备从文献、同行等处学习所需知识、研究方法的能力;能紧密结合专科领域实践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具备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在专科护理领域独立承担护理工作的能力;具备一定的理论研究兴趣、学术悟性、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准确、科学、严谨地表达与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

5.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阅读理解本专业英文科技文献初步具备撰写英文学术论文的能力

6.达到《遵义医科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积分制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的积分要求。

二、基本条件

(一)培养方向

本学位点紧跟社会发展需求,有老年护理学、急危重症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内科护理学4个稳定的培养方向,其中老年护理学和急危重症护理学为特色方向。

(二)师资队伍

本年度加强内培外引,以项目成果为抓手等方式培养青年人才新增贵州省“千层次人才”1人,校级第三批“12345”未来人才10人,附院第二批“优秀青年人才”2人“校内博士后培养计划”3人,博士后导师1人2023年毕业归岗博士3名,在读博士14名;赴澳大利亚Flinders University交流学习教师1名;赴中国香港东华学院参与中国东盟高等护理教育联盟-博士前科研训练计划教师2名与澳大利亚查尔斯达尔文大学联合培养博士1名入选美国护理科学院院士1人;获中国研究型医学会“研究型人才称号”1人;获中华护理学会“杰出护理工作者”1人、中华护理杂志社优秀编委2人;贵州省第八届科普工作先进个人1人;校级优秀研究生导师2人、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1个;校级“金师”(教学名师)3人新增中华护理学会第28届专委会副主任委员1人贵州省护理学会第11届专委会主任委员17人,副主任委员26人现有专任教师73人(专职教师35人,四个二级学科方向专任教师均大于8人),高级职称占69.9%、博士25人(34.2%)、硕士及以上学位为63人(86.3%),45岁以下专任教师占比73.8%,满足硕士研究生培养条件的人员规模、结构。

(三)科学研究

2023年共获各级课题70余项,地厅级及以上课题50项到账经费200万元;其中本学位点导师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题“优秀”1项。共发表论文152篇,其中SCI32篇北图核心25篇;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8项,正在积极进行成果转化;参编教材及专著7部。获中华护理学会科技奖二等奖1项,贵州省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

(四)教学科研支撑

本学位点具备完善的研究生教学科研平台、基地和实验室,拥有国家级护理学一流本科专业,另有护理学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临床技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实验建设平台、护理学创客空间等;共享学校贵州省脑科学特色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呼吸重症临床研究与防治人才基地、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湘雅)-遵义分中心、贵州省传染病预防与控制人才基地、贵州省高校转化医学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高水平科研平台参与附属医院临床医学公共实验中心、临床样本资源库和专病数据资源库以及学校医学大数据中心实验室的建设,为研究生开展科研提供了场所、技术和设备支撑。

此外,本学位点与首都医科大学联合申报并获批教育部“护理学专业虚拟教研室”共同开展虚拟线上线下教学工作积极申报省教育厅及省级重点实验室;获批贵州省创新人才团队1个,中华护理学会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项、贵州省科普教育基地3项。学校图书馆现有图书资源总量为346万余册纸质期刊(现刊)1000余种中外文数据库74个,自建特色数据库8个,网络资源24小时开放。实践教学基地均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与康复为一体的国家级三级及以上医院,开放床位数见表1,能充分满足研究生教学、科研和临床实践需要。

1 专业型研究生临床实践基地一览表

(五)奖助体系

学校奖助体系包括国家奖学金、学业奖学金、新生奖学金、国家助学金、“三助”岗位津贴、国家助学贷款、困难学生补助、就业补助等。学院设置研究生奖助学金评审委员会,学校不断优化奖助政策,根据本年度修订的《关于印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积分制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的通知》、《关于印发研究生奖学金助学金管理办法(2023年修订)的通知》文件要求,评审过程公平公正公开,实行班干部-科技与研究生科-学院奖助学金评审委员会三级审核监督机制,德育不合格者一票否决,评选过程注重研究生综合素质考核,充分发挥资助奖励体系的资助与激励作用,从而实现加强能力培养、支持完成学业、提高培养质量的综合效果。本年度,专业型研究生获国家奖学金6人,学业奖学金126人,助学金覆盖面达100%,就业补助3人。

三、人才培养

(一)招生选拔

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推进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通过加强专业建设同时学院老师充分利用进修、会议、培训、考察等机会,扩大对外交流,广泛宣传,彰显学科团队教学与科研精神提升本专业国内外的影响力,吸引品学兼优的考生,提升招生生源质量。

为落实国发20222号文件精神,合理增加了硕士人才培养规模,2023年一志愿报考专业型研究生1353人,录取专业型研究生97人,报录比13.9:1,复试零违纪和零投诉。考生生源遍及广东、重庆、湖南、四川、河南等省市,本科专业为护理学、助产学。

(二)思政教育

落实护理学院“三全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形成以学院党委-科技与研究生科-导师(任课教/临床实践教师)-研究生干部网格化思政教育体系,个聚焦”为核心,构建铸魂育人矩阵一是聚焦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开学第一课、集中学习、教师言传身教等方式,教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和专业情怀;二是聚焦法治宣传教育,大力弘扬宪法精神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三是聚焦网络思政育人,深化“互联网+思政”,构建平台、文化、管理三位一体网络思政新格局。

此外,还以课程为基础,以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为依托,以社会实践为延伸,构建了“理论-实践-实战”的思政育人课堂除公共思想政治课外,学院持续开设《遵义红色文化实践教育》,积极组织开展研究生社会实践、科普知识宣传等系列活动,将理想信念、家国情怀、长征精神、南丁格尔精神、生命教育等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教育相结合,实现“专业教育”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学位点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学党委把方向,利用上述网格化管理体系,定期进行意识形态风险排查监管教育,建立网络舆情应急处置机制,全方位加强对工作群、年级群等新媒体管理,师生无意识形态问题发生。

(三)课程教学

本学位点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三全育人”,以培养及提高研究生临床实践及创新能力为重点,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1.落实课程管理相关制度,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根据最新版培养方案的要求,调整了部分课程负责人及课程秘书;根据上一年度师生课程反馈,从院级层面把控课程教学设计,优化课程内容及政元素以整体提高知识的延续性、进阶。通过闭环式校--教研室三级“全程化”教学质量管理机制,教学管理、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教学效果分析三大管评机制;研究生-专家督导团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全方位、全过程监控、评价、反馈教学各环节,动态督导,保证了课程教学质量。

2.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学院开展了护理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专题培训,提升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本年度整合港粤校内外师资继续参与3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与教学继续优化专业课程线上资源建设,开展两校区一体化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继续开展研讨式案例教学、课程项目化任务教学、朋辈教学研讨(师兄师姐汇报课题进展及经验分享)等教学模式,注重分析临床实践问题,培养临床思维、创新实践思维和能力,备受研究生好评。形成“教师-研究生-本科生”新研究团队通过研究生指导本科生大创项目等,以教促学,学相长。本年度获批校级研究生教改课题1项

(四)导师指导

落实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指导研究生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导师组每周组织一次研究生组会,通过分享临床专科发展前沿、开展读书报告、汇报临床实践及科研进展等方式,指导研究生学习,此外还从学风教育、思想政治、选课、各培养环节、生活与就业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

定期组织导师培训按照学校相关文件要求开展研究生导师遴选资格复审及考核工作现有专硕导师114人,“双师型”导师占98%,其中校内护理导师31人,交叉学科导师64人,校外兼职导师46人。院两级对所有导师进行线上线下一体化培训及“四有导师培训,注重师德师风教育、导师岗位职责、研究生管理制度(特别是临床实践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方案、学术道德等文件解读,督促日常落实。全员通过导师“立德树人”履职情况年度考核,参与资格复审的导师均通过资格复审;多次召开学生座谈会及问卷调查,研究生对导师工作满意度达100%。

(五)实践教学

导师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各专科特点及自身特点,指导研究生制定个性化的临床实践轮转计划,以培养岗位胜任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继续开展研究生临床实践案例库建设,探索多学科案例研讨体系建设,提升临床实践教学效果。

进一步规范临床实践教学质量检查与监控,落实-实践基地同质化管理机制多次开展珠海校区和各实践基地的导师、临床实践带教老师及管理人员一体化培训。要求研究生跟班临床实践,在带教老师指导下,独立管理病人、开展科室小讲座、护理查房、临床实习带教等,科室做好过程质量管理。每季度与各基地同步开展临床实践教学检查1次,并从院部(基地)-科室-导师-带教老师四个层面把关,及时沟通反馈与整改,保证教学质量。研究生临床实践管理规范性逐步提高,研究生能深入临床实践,学习获得感提升明显。

举办研究生临床病例大赛,夯实研究生临床能力此外,引导研究生积极开展临床实践科学研究,导师用于培养研究生的经费平均2万元/生/年以上,保证了研究生临床实践及临床科研工作需要。本年度,15专业型研究生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培养了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研究生临床实践结束后专业理论考试及多站式临床综合能力考核(OSCE)合格率均为100%。

(六)学术交流

学院积极开展国家级课题申报系列科研讲座;主办了2023年“中国—东盟护理高等教育领导者对话与论坛”,线上线下共7.5万余人次,互动量达3万余条;成立了中国-东盟高等护理教育联盟,召开联盟单位圆桌会议;与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签订谅解备忘录,达成合作意向;聘请澳大利亚查尔斯达尔文大学教授为我院客座教授,联合培养博士并开展科研合作。积极宣传国内外线上线下学术资源,鼓励研究生参与学习,并划拨专项基金资助研究生学术交流。15名研究生获省千人留学计划资助赴马来西亚、泰国、澳门等地交流学习;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近130余人次,口头汇报42人次,壁报交流63人次;共发表论文56篇,其中SCI2篇,北图核心13篇。

(七)论文质量

导师严把毕业论文各环节质量关,学院严格按照学校要求组织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中期、答辩等环节,并在开展前进行集中培训指导;组织香港专家开展论文写作工作坊,进行一对一指导;聘请全国护理学科知名专家作为组长对毕业论文严格把关,对研究生开展毕业论文书写专题培训,保证论文质量。所有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均为临床研究报告。本年度研究生开题、中期检查、盲审、答辩通过率均为100%;答辩后学校、省教育厅对研究生论文抽审通过率均为100%。

(八)质量保证

本年度,在持续优化研究生教育质量督导专家组成员的基础上,通过闭环式“学院-教研室-导师”三级质量督导体系,对涉及研究生教育及管理人员进行统一培训,落实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对研究生开题、中期、答辩、临床实践、教学实践等重要培养环节把关。强化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将导师对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作为导师年度考核及招生指标分配的重要依据,以保证培养质量

(九)学风建设

“三个环节”为抓手,把稳学风建设“方向盘”,一是以课程-实践-活动出勤抓纪律,强化学风教育。二是以研究生工作部-科技与研究生科-导师三级管理抓培养质量,以学校政策为导向,落实导师做学风建设第一负责人,贯穿教育全过程;科技与研究生科组织学风管理文件解读、学术诚信与学术道德专题教育;通过党组织和团组织建设促进学风建设,采用前述网格化管理方式,学生干部、研究生党员主动参与学风建设落实、管理与监督。三是以开题-中期-答辩环节以及临床实践把控抓培养成效,学院将培养全过程中的学风情况纳入研究生德育考核,对违规违纪等按要求实行德育扣分,对违反学术道德规范者一票否决,并与各种奖助学金评选、毕业等挂钩促进研究生自觉做好学风建设。本年度研究生德育考核通过率为100%。

(十)管理服务

“学校-学院-导师”三级管理制度基础上,各研究生培养基地均设有专职管理人员协助进行研究生管理。建立研究生党支部、团支部、研究生班委会,加强日常管理与服务,并延伸到学生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积极向学校和各培养基地反馈,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改善生活学习条件。与重点学生进行一对一谈心谈话,并持续追踪观察。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学习情况、课程满意度、科研进展、对导师的满意度等,收集研究生培养的建议和意见,根据反馈意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研究生管理服务。本年度,研究生生活条件得到一定改善,资助因病致贫研究生1人,资助困难学生5人,获省级先进班集体1项。

(十一)就业发展

“导师-学院-学校”三个层面在研究生入学时、培养过程中和毕业前,引导其明确社会需求,开展就业和职业发展规划指导,持续对标建设。通过访企试岗等形式增加就业机会,毕业生通过分享实践经验,参与模拟面试,导师针对性指导等不断提升竞争力。2023年专业型研究生毕业44,就业率达到100%,毕业生主要就职于三级医疗机构高等专科学校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良好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满意度达90%以上。

四、服务贡献

本学位点积极参与社会服务,为黔渝粤七千万人口提供高水平护理服务、培养护理人才、开展健康科普,推动行业发展。

(一)引领基层,增强区域辐射带动

本年度签署“珠-遵”安宁疗护基层精准帮扶协议,组织召开“珠-遵”安宁疗护基层精准帮扶项目会议,协助全国第三批安宁疗护试点城市工作在遵义市正式启动,制定遵义市安宁疗护工作规范,开展所有区县基层养老护理人才培养,为区域养老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此外,仅依托附属医院15个专科护士培训基地,举办31期国家、省级护理学术会议,接收进修护理人员,为省内外培养护理骨干、专科护理及护理管理等人才9500余人。本年度新增申请加入的护理专科联盟医院61家,派出93人次通过驻地、线上培训指导等对120余家基层医院进行护理帮扶,有效促进联盟医院护理能力提升,学科区域辐射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二)投身社会服务,助力健康中国

学位点以“投身乡村振兴,助力健康中国”为主题,深入学校、社区、乡村等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用专业所长服务社会,提高师生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服务基层的意识和能力,助推健康中国和乡村振兴建设,在实践中坚定理想信念。本年度获批校级社会实践项目12项,研究生用脚步丈量贵州大地,用行动服务乡村振兴,典型事迹获全国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官网推送志愿护理服务队荣获中国南丁格尔志愿护理服务总队2023年度“最佳信息管理者奖”和“最美志愿者奖”,宣传了遵医护理文化,不断提高社会文化影响力。

(三)积极搭建平台,加强文化建设

学院结合专业特色,通过建好三大平台,促进文化建设及研究生全面发展一是建好组织育人平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研究生通过志愿者服务活动,表现突出,获“优秀志愿者表彰”15人二是建好文化育人平台,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活动,提升综合素养,促进文化传播研究生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贵州省三等奖第二届贵州省大学生创新方法大赛三等奖罗叶方新同学的科创事迹被《中国研究生》科创报国青年说合集收录任旭同学的推文获《中国研究生》专栏推出三是建好实践育人平台,锤炼研究生担当精神开展慢性病健康知识宣讲、康养数字赋能的专业服务,ACP生命教育和应急救护知识普及系列活动等。

五、教育质量评估与分析

本学位点将于2022年-2024年开展自我评估工作,本年度对学科中期建设情况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撰写了中期周期性报告,本学位点达到护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审核的基本条件和要求。目前学位点建设工作中以下几方面仍需加强

(一)本年度课程建设成效明显,顺利完成了研究生教学任务,教学效果良好,但须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及导师队伍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高水平科研能力。

(二)研究生科研和临床实践一体化培养模式开展顺利,临床实践管理同质化进程加快,临床实践质量显著提升,但基地导师、临床带教师资队伍建设及基地管理需进一步加强

(三)目前研究生外出交流学习机会较多,但在读研究生赴国外研修机会不多,还需进一步扩大交流平台,提升国际交流机会,拓宽研究生的国际化视野。

六、改进措施

(一)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及导师队伍建设

坚持引培并重的原则,逐步实现师资队伍博士化建设根据《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试行)》护理学二级学科目录并结合本学位点特色与优势,进一步整合、优化、调整培养方向并开展相应的师资队伍、导师队伍建设继续强化培养方向带头人目标责任制,充分发挥方向带头人对青年导师和教师的引领带头和培养作用,吸引交叉学科教师加入,形成合力,以解决临床实践问题为出发点,促进临床研究与人才培养相融并进,促进护理+X学科交叉融合,培养人员结构合理、青年力量强劲的可持续发展的导师队伍和师资队伍。此外,鼓励教师出国,申报各类人才项目,开展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专项培训等,提升科研、教育教学水平。

(二)继续加强基地建设,优化院-临床实践基地同质化教育与管理

①梳理并建立“学校-学院-各基地”三级研究生导师管理体系,将各基地研究生导师纳入学院统一管理与考核,与研究生招生指标挂钩,进行动态调整,提高各基地导师育人的主动性,提升导师队伍质量及育人质量。②协同各基地增补临床实践带教老师,开展统一的研究生导师、临床实践带教老师及基地管理人员培训、临床实践示范教学等活动,提升各基地师资教学与管理能力;③以临床科室为单位,继续建设临床思维、循证思维和临床实践三统一的临床护理实践教学案例库,开展各基地多学科案例研讨教学培训,并在各基地推广。④继续开展学院统筹、各基地落实的研究生临床实践过程管理体系,落实各基地的主体责任,每季度同步完成一次临床实践教学检查,完成基地巡回教学检查1次,提升临床实践教学质量。⑤完善校/院-各基地研究生培养环节质量管理机由学院协助,研究生院组织各基地研究生统一开展各培养环节前集中培训,邀请院内知名专家、叉学科导师参与各基地研究生关键培养环节评审,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并将其质量作为招生指标分配的重要依据。

(三)巩固现有交流合作渠道,推进落实合作办学项目

持续打造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品牌,扩大护理学科在国内的影响力;在“中国东盟护理教育合作联盟”的平台上,加大各高校合作力度,寻找教学科研合作渠道及突破口。引进优质教学资源,进一步深化与香港东华学院、澳门镜湖护理学院、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澳大利亚查尔斯达尔文大学的友好关系,探索合作办学项目,在现有的博士培养前期项目的基础上,增加输送师生外出学习合作的数量。联合我校信息工程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继续申报“2024年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地方合作项目地方创新子项目”,力争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支持,选派教师赴境外参加学习访问。




关闭窗口